2月10日,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公司(简称中油海工)收到“山海关海上风电升压站建造项目”中标通知书。至此,这家公司去年至今新签续签的中国石油集团外部市场服务项目已达243个,合同总金额38.93亿元,创历史新高。
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国石油集团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生产的主力军,中油海工牢牢把握“高”和“新”的战略定位,全力激发独有的海洋工程技术服务一体化产业链优势,围绕“客户导向、技术驱动、协同发展、国际经营、绿色低碳”五大发展战略,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协同升级,去年经营管理业绩大幅攀升,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净利润同比增长57%创历史最好水平,所属渤星公司成功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标国际一流全面建设海洋能源综合服务企业驶入“快车道”,市场拓展和经营创效势头强劲。
市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近年来集团公司内部市场萎缩情况下,中油海工多举措增强客户黏性,国内国际外部市场收入同比增加46个百分点;高端市场、高端客户、高附加值、长周期项目金额持续攀高,客户满意度保持98%以上,改革转型“三步走”发展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油海工围绕“完善配套滩浅海、储备发展中深水、巩固提升材料特色”技术发展思路,强化顶层设计,深入推进全业务链“四提”工程。先后完成抗高温钻井液、特色固井处理剂、储层改造等重点科研129项,参与制修订国标、行标、企标24项,研发投入强度保持3.2%以上;申报专利89件,获得授权专利20件,受理国际专利2件;一体化耐温浓缩在线压裂液、两亲活性水泥浆、零下40摄氏度低温韧性涂层等多项新材料研发取得显著进展,深水、一体化国际作业能力大幅提升。
盘活低效、闲置存量资源是企业高质量发展中亟待破解的难题。中油海工主动转变观念,大胆探索,历经4年多,续建改造4座海上钻井平台,全部实现投产即创效,累计创收超4亿元。通过建立装备资源“共享池”,创新性开展跨企业集团合作,用闲置的2座海上钻井“小”平台置换了1座“大”平台,成功盘活资产20亿元,有效提升了价值创造力和市场竞争力,助推三大石油集团下属企业受益,企业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出海”战略是中油海工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去年以来,这个公司持续优化中东、东南亚、南美及非洲等重点区域的市场布局,多个海外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中,印尼JUB日费钻井项目,实现了国际高端海洋钻井业务“零”的突破;卡塔尔RUYA导管架建造项目,打开了中东高端海工建造市场大门;印尼云顶海管EPC项目,开创了以设计为引领的EPC总包业务转型发展新局面。
绿色低碳发展是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中油海工新签的5座海上风电升压站承建项目,国内市场占有率超35%,还建成了我国首套不上浪型深远海漂浮式海上光伏平台,总承包完成了广东石化车棚光伏等光伏建设项目3个,助力浙江油田、南方勘探建成了首个规模化新能源发电项目,新能源业务盈利能力持续增强。